后知识付费时代,得到与知乎殊途同归
那对于信息商品来讲,排他性很难实现,因为这往往是成本与收益的比较。如果让一种商品成为大众皆可享用的公共产品所需要的成本,要小于让这种物品成为排他性商品所需要的成本,这时,保持这种物品的公共产品特性是一种理性选择。 但是,在更多的情况下,出于促进技术进步和提高工作激励的考虑,确实有必要建立相关的法律制度,人为地创造一种排他性,增加整个社会的利益。 这就是信息商品当前普遍面临的问题:如何保护版权,以及如何实现排他性。 后知识付费时代,得到与知乎殊途同归 有两个观点我觉得很有意思:第一,很多人认为知识付费是骗局,核心质疑点是续费率和完阅率;第二,知识付费切走了原属于教育行业的部分份额。 在我看来,后知识付费时代,新产品的发力方向恰恰可以提升知识的完阅率,以及成为教育行业的有益补充。 知乎和得到之所以值得关注,是因为前者借由工具属性切入,然后逐渐发展成一个框架完整、节点众多的网络;而后者选择从 PGC 内容着手,用内容黏住用户,借以完善自己的社区和生态。 而目前来看,得到一方面在拓展自己知识付费产品的 SKU,一方面往线下切,做得更重,更社交化,更有仪式感;反观知乎,也并不局限于原有的问答形态,开始尝试知乎Live、书店等新产品样式。 但其实关于“知识”本身,他们做得似乎并不够。 一个很大的、尚未被满足的需求是:有数千万学生在各种网络课堂报名,但只有个位数的人真正开始以及完成课程。没有人不希望自己学到一点新东西,但他们缺少学到新东西的科学方法和引导。 网上当然有很多开放资源,但查找、分类、识别价值,甚至是给自己安排一项学习计划,这其实是很大的挑战。因为现在的搜索工具是为了回答问题,而不是帮助学习。很多时候,大家更需要一个教练,而不是一本百科全书。 在真正的线下教育环节,老师和他所拟出的教学大纲事实上引导着学生的学习行为。他告诉学生应该阅读什么,以什么顺序阅读,以及每一步应该考虑哪些更广泛的主题。 后知识付费时代,有没有重新发明辅助工具,提供学习指南,借由网上的公开资料来定制化个人学习方案的可能? 我觉得是有的,现有的文章、音频、视频足够丰富,,它们值得被整理、优化,然后摇身一变成为真正有用的学习辅助工具。 如果当下有哪个知识付费产品这步走成功了,那么对于“知识”的意义可能是大于之前所有产品之和的,因为它终于学会了一点,不再制造信息垃圾。(本文参考了 Ben Thompson、Dani Grant 的部分观点。) 更多精彩内容,关注钛媒体微信号(ID:taimeiti),或者下载钛媒体App
(编辑:滁州站长网) 【声明】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,其相关言论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,不代表本站立场。若无意侵犯到您的权利,请及时与联系站长删除相关内容! |